在2008年,中国教育部把《锄禾》改为悯农,由于悯农系列有两首诗,这是第一首,最初为了便于区分,两首诗便分开命名,后来从严谨性的角度出发,还是都改为“悯农”。原因便是“悯农系列”还有另一首诗,那就是“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”,为了更好的区分两首,所以才会将其拆开并改为不同的题目,本意也是为了让学生有着更好的记忆。而再看“锄禾”和“悯农”,两首诗的内容也很符合标题含义,而这样的变动也无可厚非,所以家长们也不妨多些理解,用积极的眼光去看待教材课本的变动!《锄禾》(或《悯农》)是一首唐诗,被选入小学(二年级)语文教科书,作者为唐代李绅,也有人认为是聂夷中所作。

《锄禾》改名为《悯农》的主要原因在于标题的准确性、历史传播习惯及教材修订需求。这一改动更精准地传递了诗歌的核心思想,也贴合了不同时代对文本解读与教育目标的调整。
一、标题更贴合诗歌主题
原题《锄禾》取自诗句首句,仅描绘农民锄地的场景,而《悯农》则直接点明诗人对农民群体的深切同情。“悯”字包含怜悯、关怀之意,与诗中“四海无闲田,农夫犹饿死”等批判社会不公的内容高度契合。改题后,诗歌的批判性与人文关怀更加突出,避免了仅停留于劳动场景的浅层解读。
二、历史传播中早有“悯农”题名的传统
北宋时期,《唐文粹》等文献已将李绅的这首诗收录为《悯农》,说明“悯农”作为标题在历史上已被广泛接受。这种命名方式更符合古代文人“以题明志”的习惯,强化了诗歌的社会批判功能。相比之下,“锄禾”作为首句入题虽常见于唐诗,但缺乏对主旨的提炼。
三、教材修订与时代教育需求
现代语文教材的编订注重主题提炼与价值观引导。将标题改为《悯农》,能帮助学生快速把握诗歌“同情劳动者”的核心思想,呼应当代教育中对劳动尊重、社会公平等价值观的培养需求。同时,统一为《悯农》也解决了不同版本教材标题混乱的问题,例如部分版本曾使用《古风》等泛化标题,削弱了诗歌的针对性。